请下载APP查看
立即下载一
外贸人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?
若是你真的做了数据统计,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会说:找客户难,询盘质量差。
可事实真的如此么?如今找客户真的很难么?询盘质量真的很差么?
抱歉,我的答案是相反的,且容我一一分析。
二
先说找客户的问题,我坚定认为,如今找客户远比过去容易。
很简单的逻辑,过去因为信息不对称,客户寻找供应商,或者供应商寻找客户,都是非常困难的。三十年前的外贸人,找客户只有一条路,就是参加展会,通过广交会或者海外的行业展直面客户,寻求合作机会。
而那个时候,客户寻找供应商也是很难的,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渠道,只能通过线下的展会,跟供应商面对面交流,然后通过书信和传真的方式沟通。这就注定了沟通效率低下,就逼得客户在展会上就跟你把事情谈清楚,然后当场确认订单,当场安排汇款或直接开支票给你,你就可以安排生产和出货了。
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客户通过网络可以联系全球的供应商,而我们这些靠出口为生的外贸人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、社交媒体、B2B平台等方式开发全球的客户,信息的获取和检索,整体的效率大幅度提升,找客户难道比过去更难么?显然这是不成立的。
过去你要拿到一张大公司买手的名片,只有展会这个途径,又或者是熟人引荐。而如今你可能“人在家中坐,询盘天上来”,也可能自己通过社交媒体主动链接和开发这个买手,是不是更容易了?
再说询盘质量的问题,我同样不认为,如今的询盘质量变差。
因为询盘代表了客户需求,大概率下,客户都不会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自己的时间瞎聊天,只是由于信息量的增加,可选择性的增加,让客户的决策变得多样化,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更高。
过去,客户跑一次展会,同类产品可能一整天只找到了五家供应商,客户要从这五家中选择一家下单。如果你碰到了这个客户,你的成功率是20%。
如今,客户要找一款产品,通过B2B平台能找到上百家甚至数百家供应商,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能找到更多。客户也许针对性给20个供应商发了询盘,再通过RFQ的形式引导其他供应商主动报价。这种情况下,或许客户收到了50份报价,若是其中也有你,你的成功率是2%。
所以询盘质量变差了么?没有,客户还是需要找东西,还是需要下单采购,这就是需求,只是选择变多了,更容易找到大量供应商,你的成功率被摊薄了,因为竞争更激烈,或者用如今的词汇来形容,就是更内卷了。
这样一来,大多数外贸人头疼的问题就有了结论:不是找客户难,不是询盘质量差,客户其实满世界都是,是你的业务技能没有提升,是你的价值传递不够精准,是你的开发模式过于散漫,大大拉低了你的开发成功率和订单转化率。
三
很多年前,我在香港公司工作的时候,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,港台贸易商的专业度很高,个人素养很好,服务意识很强,工作效率很高,所以他们可以拿到很多订单,可以在没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,依然在外贸领域分一杯羹。
后来我发现,这个观点还是失于偏颇。因为客户不傻,客户都是生意人,所有的生意人一定是利益为先,如果能挣到50%利润,为什么要只挣20%?明明可以5美元下单给你,为什么要6美元下单给香港的贸易商?
原因就是,他们一定提供了更高的附加值,让客户愿意为这部分附加值而买单。专业、效率、服务,这些都对,但还不足以让大部分客户支付高溢价。后来跟多家香港贸易公司老板接触后发现,他们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“建立自己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数据库,长期传递内容和价值,系统化去做开发的动作”,从随意开发到系统化运营,成功率自然大幅度提升。
用一句话说明白,就是所有询盘和资源,都沉淀于自己的私域,然后长期转化,反复转化。
一般的外贸人或许是这样做的:今天收到一个客户的询盘,业务员马上开动,做一个基础的调研工作,然后根据要求报价,或者进行进一步沟通。一旦报价无下文,客户无消息,或者价格谈不拢,这个事情就被搁置了。
而他们的做法是:收到客户询盘,做好基础调研工作,快速回复和报价。有下文,那就迅速磨合跟解决问题,推动项目进展。没有下文,那就找原因,进入后续二次开发环节。二次开发不成,还有三次开发和常规化定期开发。
这背后的差异化,是游戏规则的差异,是思维的差异,不是嘴上说说或者一拍脑门就能解决的。我们常把客户管理挂在嘴边,那究竟是停留于纸面,变成一种虚荣数据,还是真正落到实处,把公海客户变成私域客户,把私域客户进行常态化开发呢?
四
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为什么大家都在抱怨开发难?
没错,因为行业竞争激烈,因为红利缺失,因为海外经济和市场情况不佳,因为各种这样那样的原因。
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,这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么?不是的,这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,是行业深入发展后的必然。换言之,这依然是公平的,大家依然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开发难,但是我们获取的机会和信息并不少,这就说明成功率和转化率不行,就要从这里下功夫,而不是拼命获取更多询盘,开发更多陌生客户。
你做的前端工作,所谓的开发,只是获取客户信息,从而初步联系。至于这个联系后的结果怎样?下一步怎么做?下下步怎么做?下下下步怎么做?你是没有方案的,完全凭感觉。客户开发不出来,那就继续重复这个无序开发的动作。
那是否可以做得更加深入一些?把开发环节拉长?用更多的时间去开发私域客户,进行一个“二转”和“多次转化”的动作,一次次通过沟通来解决痛点,提升成功率,不是更好么?
我们要从一个不断增加分母的动作,逐渐转变为优化和提升分子的数量,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所在吧?
譬如初次开发客户,用PES原则(专业+效率+服务),迅速报价和做方案,推进到样品环节,的确得到了客户的回复,有了成效。但或许最终的结果是,客户觉得价格过高,高于他预算40%,这个项目暂时就没有进展。
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?是找到解决客户痛点的方案,进行二次开发。譬如在合适的时候,尝试推荐一款相对廉价的产品,但同样在客户市场热卖的产品,提供报价单和产品细节,询问客户的想法。这个动作的结果,或许是客户不喜欢这一款,依然没有进展。
没问题,那就可以后续进入三次开发的动作。譬如通过海关数据的查询,发现客户跟你的同行有下单的记录,也查询到一点点只言片语的信息。那是否可以通过装傻的方式,推荐“其他一些热卖的产品”,然后又“恰好”跟客户采购的产品有部分吻合,看能否推进下去?
若是不行,没事,过段时间可以再进入四次开发的动作。譬如在九月份,询问客户来年的采购计划,而且告知他同行正在下单的产品,询问他的看法,是否需要提供报价和安排样品?这又是新的一轮标准化动作。
而在公司内部,主管、业务员、跟单员、助理、采购及相关同事,都需要做到信息互通,保持动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,才不至于做很多重复劳动,像跨国公司一样信息联动、彼此协同,项目的流转自然就变得更加顺畅。
这样的流程需要不断变化,不断重复一个差异化内容的动作,去针对大量的私域客户。我相信,长期按照这样的动作去执行,团队之间协同作业,做好信息传递和分享动作,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。
五
用学术化的语言来表述,这套打法可以称为“客户开发的全触点管理”,目的就是把散乱无序的开发,变成一套标准化的动作,把前端工作做得更加细致,挖掘和解决客户痛点,反复进行二次乃至多次开发,提升效率和转化率,全面激活潜在客户,把开发执行从触发式变成常态化。
这里可以用五个步骤来进行拆解:
第一步,把全渠道的信息和询盘进行私域化沉淀
第二步,构建自己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数据库
第三步,定期分析客户的痛点,找寻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案
第四步,进行二次开发和多次开发动作
第五步,重复以上四个步骤,保证信息和动作协调
坦白说,大多数外贸人都很努力,很用心,长期奋斗在外贸一线,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。我们会为客户的一个询盘而惊喜,也会因为一次次被拒绝而失落,这都是工作的常态。
我想说的是,外贸工作复杂而琐碎,注定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,也注定了大多数的潜在客户我们都无法拿下。
明确了这一点后,我们要做的,不就是维持原有工作状态的同时,优化梳理自己的工作方式,提升技能,用一整套的标准化动作来提升成交的概率,把原先可能2%的转化率提升到5%,假以时日,不就是巨大的成功么?
我在外企工作的那些年,很明确的一点就是,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,不同的采购办事处和总部之间协调工作?为什么跨国公司可以做到各部门和不同分公司之间同步项目进展?
这其中并没有奥秘,而是把internal process(内部流程)和external flow(外部工作)的不同模块全面量化,从询价到订单,从采购到单证,从财务到售后,每个步骤都系统化完成,流程化处理。既然如此,大量的中小外贸企业同样可以与时俱进,减少重复劳动,减少沟通成本,减少时间浪费。
大浪淘沙,聪明人在奔跑的路上,总是不断审视自己,不断学习和找节奏感。努力是必须的,但是努力的过程中,把你无序和变形的动作稍微纠正一下,进行多次的重复,时间复利就会随之产生。
0.1秒的卡位,背后是无数次的苦练形成的肌肉记忆。
当你抱怨开发效果不佳的时候,先问问自己,已经做成可复制的标准化动作了么?是否真的把私域客户的开发常态化?
毅冰
2022.8.15